您现在的位置是:知识 >>正文
海外收藏我国古典红木家具的两次热潮-
知识83687人已围观
简介 近年来,我国古典红木家具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很多人开始收藏古典红木家具,但有很多古典家具流失到海外,收藏古典红木家具的外国人同样很多。 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热的两次高潮,第一次在上世纪30年代。 ...
近年来,海外我国古典红木家具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人的喜爱,很多人开始收藏古典红木家具,国古但有很多古典家具流失到海外,典红收藏古典红木家具的两次外国人同样很多。
中国古典家具收藏热的热潮两次高潮,第一次在上世纪30年代。海外一位叫艾克的收藏德国人编了一部书:《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此书问世后,国古西方人第一次从中国家具中看出好来,典红也出现了抢购风,两次明式家具大量出口,热潮价格非常昂贵。海外而第一次的收藏兴盛,没有持续多久。国古
第二次在上世纪80年代。王世襄出版了两本书,一本叫《明式家具研究》,一本叫《明式家具珍赏》。这两本书出版以后,中国出现了上万家作坊模仿这两本书的东西来仿制明代家具,也使中国的古典红木家具走向了世界。
1985年,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在香港出版,港台收藏家开始涌入内地,带动了全国收藏,凡国人收藏者,差不多都是“一夜暴富”。时至今日,古典红木家具收藏令人热血沸腾,用“疯狂”两字来形容古典家具收藏一点也不过分。据业内人士称,从海南岛开始,收藏者像梳头发一样,从南到北梳了一遍,地上文物极为丰富的山西省,除了乔家大院等几处列为国家保护的地方,整个省的明清家具精品几乎被抢淘一空。
1985年正值国门开放之时,古旧家具轰轰烈烈地抢先外流,南方的家具商纷纷涌入北京及北方城镇,大量收购黄花梨、紫檀木器,偏远地区的山东、山西等地的木器商们也加入贩运,形成了一个网络,汇集后再运往广东,然后再流向海外。据专家称,中国70%的黄花梨家具已流失到海外。
西方收藏和研究中国古典家具已有数百年,几乎全世界的历史博物馆,都收藏中国古代家具。美国和英国的博物馆收藏中国的紫檀家具最多,存有大量精美的中国明代和清代早期的硬木家具。其储存量超过中国的故宫(故宫的古典家具约1万件)。据原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会长舒乙介绍,美国西部在100年前利用华工挖了很多山洞储存中国古典家具,他们把近上万件的中国古典家具,储存在这些山洞里,因为这里面恒温。美国还成立了中国古典家具研究所,出版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专业杂志,其专业程度甚至使得我们国人汗颜。后来这个研究所还涌现了很多专业研究中国古典家具的博士。
丹麦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明万历年间黄花梨宝座,造型简洁大方,品质上乘,其靠背的中央镶嵌着一个雕刻的五爪龙。该馆东方部主任洪琼安女士告诉笔者,这是万历皇帝的宝座,是从丹麦一个收藏家手里买到的。据收藏家保存的资料显示,这个宝座是他于1930年前后在欧洲的一个拍卖会上得到的。
比利时人菲利普·德巴克尔上世纪90年代在英国伦敦居住期间,收藏了1000多件(有案可查的400件)中国的明代家具,并答应借给法国吉梅博物馆展览4个月。2006年4月28日,故宫博物馆永寿宫举办明朝黄花梨木古典家具展,为期2个月。这些展览家具共100多件,收藏的主人就是这位比利时人。他一直坚持收藏古典明式家具,目前,他已成为中国以外拥有明代黄花梨古典家具数量最多的收藏家。
还有一个美国人柯惕思对中国古典家具有着前瞻眼光,他在美国长期研究中国古典家具,并曾任加州中国家具博物馆馆长。多年来,他多次到山西考察并收购当地的古家具,并编撰了专题画册出版。
他的研究和推介,使得这些被疏忽的民间家具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如今他在上海开了家中国古典家具店。店中有25把椅子,包括辽代蒙古的柏木灯挂椅、清中期的榉木圈椅及儿童坐的六角形小椅子。2007年6月,上海第六届出口古典家具展期间,柯惕思先生将其精心收集的40多件明式古董凳子展出,这些古凳产自山西、四川、浙江、江苏、河南等地
Tags:
相关文章
莫拉蒂亲自为国际米兰将帅送行
知识9月23日阿皮亚诺詹蒂莱消息:随着国际米兰新任主教练克劳迪奥·拉涅利的上任,他将带领自己的教练团队和20名球员远征达拉拉球场。国际米兰客场挑战博洛尼亚的比赛将于北京时间9月25日0时打响。俱乐部主席莫 ...
【知识】
阅读更多爵迹2宣传方致歉原因 电影爵迹2什么时候上映引发关注
知识爵迹2宣传方致歉是怎么回事近日电影《爵迹》官微发布致歉声明,电影宣传方麦特文化发布的《爵迹2》海报文案与《全职高手》角色叶修的应援词雷同,宣传方就此事向大众致歉,同时麦特文化董事长陈砺志也转发该微博再 ...
【知识】
阅读更多重庆市消委会成功调解公益诉讼案件 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知识中国消费者报重庆讯记者刘文新)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在对一起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进行调解及司法确认时,重庆市消委会、“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共同主持了调解工作,最终促成侵权人、被告冉某琼与公益诉讼 ...
【知识】
阅读更多